我们知道,远古时期开始产生商品交换行为之后,人们自己确定交换方式,开始的时候是以物换物,但这种方式极不方便、效率很低,比如:你自己有羊,要交换茶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,牵一只羊过去进行交换,基本是没法完成的。此后,人们开始使用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媒介,这种一般等价物的确定就需要市场中所有人普遍接受。开始的时候人们使用贝壳、食盐、米、皮张等承担一般等价物的职责,这种方式比以物易物前进了一步,但依旧不完善,效率受到制约。最终,人们使用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,成为数千年来一直使用的货币,具有充分的普遍接受性,所有民族、所有人都接受它。
古希腊哲学的进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程,也奠定了旷古以来最暴利的生意机会。古希腊哲学认为货币代表的是信用。有几个最明确的特征:第一,群体普遍接受。这里的普遍接受不是比例关系,像我们现在的选举制,某候选人获得多高比例的选票之后就可以当选总统。而是群体内的所有人都接受,在今天的说法就是每个民族、每个国家、每个人都接受。任何民族(无论多少人)甚至任何一个人不接受的话,都可以让对方使用其它的交易方式,否则交易就无法完成。当然这是理想化的货币,还会有很多非理想化的货币存在,比如现在的非洲部分部落(地区),依旧使用食盐作为交易货币,既不用金银也不用美元。第二,货币的信用可以长期保持。按哲学的含义来说,这有稳定和长期两个含义。长期是属于历史性的,不是几年、几十年也不是几百年,而是长期;稳定意味着不能波动,我们知道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信用水平不断降低,是与此不符的;如果不断上升,也不符,这都会对经济活动造成坏的影响。第三,信用可以使用任何东西来承担,既可以使用商品、金银、纸片(现在的纸币)、数字(数字货币),也可以什么都没有,只是一句承诺,所以,中国古代有一诺千金的成语,就是这个含义。
古时期,人们使用称重的金银作为交易媒介,童叟无欺,交易过程中没有第三者实现丝毫的利益,因为金银承载了恒定(注意这两个字,比如英国金本位时期,黄金的购买力基本是恒定的,既不会明显上升也不会明显下降)的信用。但古希腊哲学发展之后,就开始诞生了逐渐走向暴利的生意(当然利润是从低到高的过程),古希腊城邦开始使用铸币,此时,交易的双方开始出现不平等,因为铸币的重量开始小于双方交易所需要的实际重量。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形,是因为铸币是需要成本的,没有成本因素存在,铸币体系就无法维持下去。
铸币体系诞生的基础是阶级的产生。阶级诞生之后,就有了国家或部落,而铸币就是国家或部落管理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工具,铸币过程中成本和利润的存在,是最基本的基础性条件。
这仅仅是开始,相当于小荷才露尖尖角。
从哲学来说,由于货币仅仅代表的是信用,本质上与货币的实用价值、重量等,没有丝毫关系。所以,人类社会就开始不断地削减货币的成本,在铸币时代,人们不断地削减铸币中金银的含量或重量,追求铸币过程中的利益最大化,为发行者服务。所以可以看到,无论古罗马后期还是中国的两汉后期,都拼命地铸造一些小钱或金银含量低的钱。当开始使用纸币之后,纸币总是不断贬值的(无度发行),无法保证购买力(无法保持信用),实际也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。这其中的利益,现在称呼为铸币税。
从古到今,从铸币到纸币,铸币税的盈利水平越来越高。比如现在加印一张100美元纸币,其成本很低,给货币发行部门带来至少是90美元以上的铸币税。如果“加印”的是数字美元,这种铸币税就近乎100%。
无论铸币还是纸币,都是主权货币,是主权机构发行的,也借助主权机构进行推广,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接受并使用。这与通过群体普遍接受性确立的货币拥有根本的不同。
但是,过度征收铸币税,就会带来通货膨胀,让上层的利益最大化,让底层人们的生活难以为继,也所以,中外历史上的主要朝代,几乎毫无例外地都亡于货币贬值。
自从古希腊哲学对货币的内涵进行解释之后,在小小货币之上进行的是一场历史性的博弈,那就是人性的贪婪与信用保持之间的博弈。这种贪婪反映在两个方面:
- 第一,在等级社会中体现的是上层的贪婪,它们希望最大力度地榨取下层的劳动,也所以,很多国家的主权货币寿命很短,就源于这种贪婪。这些国家一般不会主动进行对外战争,因为其社会的基本矛盾体现在社会的两个阶层之间,主要的利益交换也在两个阶层之间。基于南美以往是欧洲的殖民地,阶层分化严重,所以,南美国家现在极少主动对外发动战争,可内部却动乱不断,这以上世纪后期以来的巴西阿根廷、本世纪的委内瑞拉为主。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然没有信用,换币是正常的、频繁的游戏。
- 第二,光荣革命的最大贡献就是让每个人的利益都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,而货币的价值稳定是这种保护的主要措施之一,所以,它们的货币寿命比较长。虽然淡化或尽力消除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,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转移,但是,任何国家在发展的不同时期,都会遭遇很多难以克服的社会问题、经济问题、债务问题,等等,当这些情形出现的时候怎么办?一种是全社会苦度难关,这代表淳朴,另外一种就是将问题向外转移(展现贪婪),那就是战争!二战之前,德国货币超发严重,债务问题严峻,最终走向战争,在占领区发行新货币掠夺占领国的商品和服务,这就缓解了自身的内部问题。所以,南美一直内乱不已,而光荣革命之后的欧洲不断对外发动战争,最典型的就是英法七年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。
货币信用无法保持是人性贪婪的必然结果,无论在等级社会还是其它的社会,只不过前者更严重一些而已。也所以,黄金数千年来都是货币,因为它以客观的方式保持信用,不受人性贪婪的影响,这是根本的不同。因此,也就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结论,只要是人类自身发行的信用产品(铸币、纸币甚至未来的数字货币都一样)都不会保持信用,铸币和纸币的贬值原理已经很清楚,未来数字货币也一样会贬值,比如,大量发行基于比特币发行原理的数字货币,各国央行或国际企业都力主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,让数字货币不断膨胀,最终失去意义,这是人性的贪婪所决定的。也所以,黄金在数千年来都像“神”一样地存在,一直到今天,缘于其客观,人性的贪婪无法“玷污”。
任何主权货币都是阶级的产物,就反应的是本社会的阶层属性。那些内部阶层严重分化的社会,即便不得已参与外部的战争,大多也只能战败,与武器的先进性基本无关,缘于内部的阶层矛盾才是主要的矛盾,也是统治者进行决策的基础,它们的根本利益来自于社会的中下层,即便对外战败,它们也不会有根本性的损失(晚清不断对外战败,不要太当回事,因为无损清廷的利益)。其它社会就必须看重对外征战的胜败,因为一旦战败,本社会整体都会承担严重的后果,比如一战战败之后,德国的马克崩溃,要支付巨额赔偿,给全社会所有人形成灾难。
由此,才可以理解比特币。
货币发展到今天,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开始登上历史舞台,最近一年更是风风火火。从比特币的财富储藏职能来说,因为数量固定,可以长期保持信用,这是其最大的优势;未来,如果互联网可以长期稳定发展,支付的普及性和稳定性不断提升,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,具有成为货币的基础。
但如果仅仅是如此看待数字货币是不全面的。古希腊城邦时代之后,世界已经成为主权的时代,阶级已经存续了2000多年,违背了这样的社会基础看待数字货币是无意义的。
以前我说过这样的话,在某些国家,数字货币毫无价值(这里的价值都是指合法基础上的价值,下同);而在另外一些国家,有价值。前一种,现在已经得到证实,某大国和南棒子都已经取缔了比特币的交易,当一种货币的流通与支付行为受到限制之后,虚拟货币的合法价值就是零,缘于无论你储藏多久、也无论是否可以保值,当无法通过交易、支付行为实现其价值的时候,其价值是不存在的。那么后一种,会怎么演化哪?
以美国为例来说明。由前一篇文章可知,当使用比特币为流通货币的时候,就会出现长久的通缩,这个长久几乎是无限长的,这里的道理很明显,不再赘述。通缩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负面效应,其原理与通胀造成负面效应是一样的,可参考《如松看货币之道》。所以,比特币这类货币,与人类的发展方向是相悖的,这是对比特币发展的第一个制约。当今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贫富差距恶化和泡沫与债务问题极为严重,当比特币不断发展、所带来的通缩效应开始显性化的时候,意味着泡沫会断崖式破裂,让绝大多数人无法生存(预计不会少于一半),社会就会形成大规模动乱,这自然是不被准许的,这是比特币继续发展的第二个制约。无论比特币怎么定义,它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信用载体,就要与人性的贪婪相伴,当比特币的价格越高的时候,意味着人类创造数字货币的速度加快,让数字货币走向过剩,价值就会暴跌。
但我依旧推崇比特币,就像在《如松看货币之道》中所阐述的一样!根源在于今天的世界已经成为上层对下层肆意掠夺的场所,根本的手段就是加征铸币税,这是当今主权货币所带来的最大危害。央行可以通过几乎无成本、肆意印钞掠夺中下层的财富和劳动,而比特币就提供了一种草根阶层保护自己劳动的方式,给央行的行为带来严酷的制约,有利于货币发行机制的纠正,让社会和平共处,这是每一个人的福音。
在美国这样的国家,未来或许不会让数字货币非法化,这有违宪法精神。但制约比特币的手段有很多,比如对比特币交易征收高额税收,让通过交易进行盈利的行为失去意义等。
有些朋友将数字货币看成理想化的货币,可以理解,但理想虽然很丰满,但现实是骨感的,缘于有违当今社会阶级的客观存在(主权和等级是基础),也因为其通缩的先天属性。有人忽视比特币,也不是客观的态度,因为它会对当今的主权货币管理体系带来剧烈的冲击,制约人类的贪婪,改变已经使用了二十多年的、2%的中期通胀目标(从格林斯潘时期就开始了),当货币管理体系改变之后,以今天资产价格泡沫如此严重的现实,萧条的结局就无路可逃!让社会回归淳朴,这实际是所有人的福音。
因为内容有些感敏,就简单说这么多。
本站文章欢迎转载,但是必须注明出处“开户之家”,并附上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meegoo.com/1518.html
评论列表(1条)
[…] 转自:石斑鱼美股投资 […]